Toggle menu

振鈴企業股份有限公司\ Tehn-Lin Enterprise Co., Ltd

最新消息

食品包裝 朝數位 人因 綠色創新

2013/11/20
黃秋香/食品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
歐美食品飲料包裝發展動態,尤其是包材與包裝設計的創新研發,近年走向便利性、環保性,頗受國內包裝業者關注,並導入人因工程、數位顯示等新技術,因應多面向需求的發展趨勢與設計概念。
兼顧便利和美味
在消費者對於烹調餐食便利性需求的推波助瀾下,微波食品快速發展。目前歐美是全球微波食品主要市場,亞洲及中南美洲市場成長則最強勁,Global Industry Analysts預測,未來亞洲地區微波食品市場將成長7%。
為增加產品使用的便利性,包裝業者積極導入感應器、透氣封膜及烹煮袋等新穎技術;業者也開發透氣性與穿透性佳的軟包裝,以維持食品的口感、鮮度及美味。
未來更將朝數位顯示及其他自動化功能研發,以提供更多微波食品的烹調效益。
目前市售微波調理食品所用蒸煮袋,袋內溫度通常僅達攝氏100度,無法滿足肉類食品在更高溫下,呈現出來的滑嫩質地與口感。
據此,美商Smart Pouch將溫度感應器應用於微波包裝,烹調過程中感應器會吸收微波能量,當密閉式包裝達一定溫度,才釋放出微波熱源,讓袋內溫度超過100℃,烹調所需時間可因此縮短;加熱過程中,產品醬汁產生的蒸氣,可避免肉品過於乾燥和不易咀嚼。
台灣企業Wave Quick的微波包裝則應用兩階段蒸氣壓烹調的概念,解決此項問題。
第一階段微波能量快速轉換為熱源,穿透冷凍食品內部組織,將食品內部水分轉為熱蒸氣,由內而外烹調;第二階段包裝保留食品產生的熱蒸氣,於包裝內部形成壓力,由外而內烹煮食品。
由於包材為透氣多層膜,可自動調整包裝內部壓力;消費者無需戳破包裝袋,可提高使用便利性。
人因設計易開啟包裝
包裝是否容易開啟,為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決定因素之一。方便開啟包裝的設計原則,包括操作方法簡單易懂、開啟不費力且不需要任何工具。
許多包裝廠商導入了人因工程的概念,模擬消費者開封食品包裝的各種情境,又以在玻璃瓶蓋以及金屬罐蓋,著墨最多。
美商Crown Holdings開發的Orbit Closure瓶蓋,中心為真空密封的浮動式面板,外環扮演防護及開封的角色,可減少開瓶所需扭矩,較一般瓶蓋開封省力二倍,宣稱任何年齡層皆可輕易打開。
另家美國包裝大廠Ardagh研發的Opti Lift罐蓋,將金屬罐拉環下方的封蓋設計成真空凹面,減少罐蓋開啟所需施力。由於此種設計僅需透過金屬罐密封和滅菌的壓力差,即可建構真空凹面,無需變動食品製程且金屬蓋包材量,較一般產品節省一成。
一般玻璃罐內為真空狀態,消費者須以較大力氣打開,去除真空是Rojek公司Abre-Facil瓶蓋好開的設計原則。
此種瓶蓋中間有小洞,以聚丙烯材質的小圓點覆蓋洞口,消費者撕開小圓點,讓空氣進入,即可解除真空狀態並快速打開瓶蓋。包括Nestle、Heinz等公司的番茄醬和巧克力醬均採用此包裝。
綠色包材受重視
目前食品業最急迫解決的環保課題,是廢水處理及使用生物可分解包材。
2010年啟動的PHBottle跨國合作計畫,集結12家歐洲和拉丁美洲企業一起克服與解決。此計畫採用由果汁工廠富含糖類或碳、氮等成分之廢水為原料,以生產聚羥基丁酸包裝(一種生物可分解塑膠PHB),並應用微膠囊技術和生物技術強化包材抗氧化性,以延長飲料貨架展售期。
但生物性包材分解速度慢且殘留狀況不明,加上消費端無法判斷包材是否可生物分解,成為生物可分解包材的發展阻力。目前多數環保食品包裝會採用回收包材,然回收系統多不完善且效率不彰,構成應用上的障礙。因此歐盟及美國等陸續導入延長生產者責任(EPR)的概念,要求生產者擔負廢棄物後階段處理的責任。例如,美國有機茶第一品牌Numi,茶包外包裝72%為回收紙包材、28%為聚丙烯,印刷使用100%大豆油墨且不包覆玻璃紙,茶袋濾紙為生物可分解,未來計畫將聚丙烯改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達零廢棄物的目標。
2003年起,飲料廠商Innocent、Nestle、Coca Cola等,陸續在果汁及包裝水等產品使用Recycled PET塑膠瓶;及至2011年,百事可樂才推出第一支使用Recycled PET的碳酸飲料。星巴克咖啡杯套則使用85%回收原料,宣稱一年可減少10萬棵樹使用。
綠色環保已是全球趨勢。據2011年Perception Research Services的飲料包裝調查,近半數消費者關注環保議題,近四成消費者願意購買環保包裝產品,尤以40歲以下年輕人最明顯。另據2010年Mintel調查,近六成消費者願意支付較高金額購買環保型的包裝飲料。然目前市面上環保包裝標示眾多,缺乏統一標籤和標準規範,消費者不易辨識,廠商須加強溝通。
食品包裝發展趨勢主要由製造端與消費端共同形塑,在兼顧消費者使用便利與環保意識,符合各國法規下,如何滿足食品業者不變動設備及最適生產成本等多重要求,是一大挑戰。
食品包裝開發日趨複雜且跨領域,需有原料供應、包裝設備、衛生安全、食品製造等投入,方能因應消費者生活型態及食品製造變化之需求,最終仍需回歸可用性、安全性及價格合理性的現實。
2012-09-14 工商時報